濫用輔導不如開通思想

輔導盛行,本來可以增多開化人心的渠道,促進精神、心靈健康。但普遍現象是輔導學離開學院後,只淪為流行學術,在公司甚麼工作坊也要加入輔導元素;自命成功或邁向成功人士又邀請「人生教練」、「專業輔導師」來「更新自己」;連朋友傾談也由一方輔導另一方,大有深入他人內心之狀。凡此種種,不但未有助人得到真正的心理治療,還可能製造其他問題。
除了腦部有缺陷,或經歷極大災難、事故外,在香港所見的所謂心理問題,多半都只是事主有所鬱結,心有遮蔽,俗言之「想不通」。有關問題又是個人問題,即個人日常生活所觸及之事,港人決不會因尚有多少天下黎民未得溫飽,而少陵附身,大發「安得廣廈千萬間」之慨,悲不自勝,要尋求輔導。可見有關問題的根源是思想未能開通,或身邊有因素構成阻礙所致。
正本清源之法應是︰認清事實,確定問題所在,而不錯怪人、錯怨事;開拓心靈,多認識解決問題的方法,不固步自封,避免只認為過往所見便是世界的全部。
支持採用輔導途徑的人或者會說︰「輔導其實正正是做上述的事啦。」貫徹始終實行上述,是值得稱讚的輔導者,可惜為數不少的濫稱輔導者,以及騎劫輔導學說的欺世盜名者,迴避問題核心。又或說︰「如果開通思想如此容易,便不用輔導。」開通思想固然不易,但既然是釜底抽薪,為何捨近取遠?如果有一種輔導,不針對問題的癥結,只旁敲側擊,輔助了何事?導向甚麼境地?
濫用輔導的其中一個常見現象是︰輔導者及受助人認定在輔導期間,受助人的感受不只要獲尊重,還要完全得到認同,擺出「感受無分對錯」的姿態。該感受卻未必建基於事實。情況就如受助人是老土武俠小說中,亟欲報殺父仇的狂熱武者,他冤枉某人是殺父仇人,甚麼不共戴天之仇、替天行道、慰父在天之靈等口號,悉數傾出,卻始終認錯仇人。輔導者因為遵守「感情至上」這原則,在旁端來一盆水、一個錘。即使受助人誤判事實,給他那盆水,不是潑醒這醉漢,而是叫他洗面,令他舒服;即使受助人只在宣洩情緒,給他那個錘,不是作驚堂木,喚常人的魂魄歸來,而是叫他隨處錘打,好讓情緒得疏導。如果這只是初步做法,情有可原,可惜流行的輔導多停留在這階段,跟進工作已後繼無力。較好者也花太多時間於此,令受助人誤以為自己的感受真無比重要,甚至不辨事實,不講道理也可,並要求其他處理他這「受害者」的情緒時,也要恪守「感受至高」、「情緒大晒」的金科玉律。講解水及錘正確用法之徒,自然被打成殘害人情的冷血者了。
另一個常見現象是輔導者知少言多,以略懂輔導理論的業餘者為甚。所謂知少言多,是輔導者在與人對話中,自認發現對方若干思想或心理問題,然後作出診斷,而這種診斷的根據可以只是幾句說話、某些行為,這種輔導者對自己「見微知著」的能力,抱有極大信心。
走火入魔者甚至會主動解讀別人,而該人並沒有尋求協助,這已不是輔導內的「受助人」。輔導者仍鍥而不捨,憑片言隻語診斷他人「有問題」,如數家珍地提出他慧眼所見的種種缺陷、心理障礙、思想盲點,繼而自詡看穿別人心靈,並引以自豪。待到對方指出他錯誤判斷時,他又會幻化慈母般,語重深長,半開導半辯稱︰「你的心境我是明白的,人不易接受自己的不足,會像你這樣自我防衛,每個人都有輔導的需要……」稍好的也只是撇下一句︰「哦,可能我看錯。」然後瀟灑地繼續向其他人進行輔導實驗。如斯診斷,非但不達輔導本旨,還使人際關係變得疏遠。
或許又有人會說︰「上述各種情況,只是輔導者或受助人的個人問題,與輔導本身無關。」能妥善運用輔導理論及技巧的人應不罕有,他們值得讚許,但日常所見,學藝未精者、迷信一兩項守則者比比皆是,他們只運用一些技巧,套一兩條理論,而輕看良好的溝通及解決問題的方法,而這些是與人相處、體驗生活,再有所反省便可得的基礎。這批輔導專家及自恃通曉輔導的「要求獲輔導」之流,手把半部輔導書籍,幻想坐在高椅俯瞰眾生時,可想到頭頂雲上,尚有更廣闊的世界?櫈下所依,又有更堅實的基石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