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心栽花,花不令人發達

宮粉羊蹄甲,攝於饒宗頤文化館
早前有新聞報道指政府計劃廣植樹木,包括本地常見的花卉,如宮粉羊蹄甲,又考慮種植聞名於臺灣的緋寒櫻,以求吸引遊客。一個以花帶客、一個櫻花,不免令人理解此計劃背後的思維,是有關處事者想到外地靠櫻花吸客,飲譽國際,於是令香港稍有見識之流趨之若鶩。本來種花植樹,修景扶林,旁人不應亂道長短,但上述只見短利的眼光,只會效顰的手法,脫離栽花本有的意義。
一種花卉能夠吸引人遠道而來,一睹嬌妍,除了本身秀美外,還有其卓爾不群的獨特,即是世所罕見,其他地方難以尋得。臺灣緋寒櫻、日本櫻花之蜚聲海外,出自本土這因素必不可少,櫻花在港本身不多,香港若妄想把「櫻字輩」移植至本地,既然世上另一處已有同樣事物,所帶來的也只是贋品,並不可能具備他方正品原有的獨特性。

黃鐘木,攝於南昌公園
如果認為臺日櫻花栽在香港,也是櫻,也是美,只要水土合宜,懶理甚麼獨特,經過一段時間,自有所謂的「香港櫻」,是另一種獨特,這也算是一個美好的構想,但卻忽視賞花背後體味何物。以日本櫻為例,它可說是日本人精神的代表。新渡戶稻造在《武士道》中指出︰「武士精神就像櫻花一樣,是日本土地上固有的花朵。」日本人把武士道精神貫注在櫻花中,兩者都是璀璨,在極盛時走向生命的盡頭,這卻是最大的榮耀。兩者於日本人心中有緊密的聯繫,這種聯繫並非好事者杜撰出來,而是它們都生於本土,形態相當近似。這不是香港胡亂安插一套文化內涵、所謂的「核心價值」,強把兩者連結起來,便可充當得了的。由是,即使香港成功移植任何一種櫻花,也只是一株株缺乏文化根本、徒具花形的玩賞植物而已。
如此港府有心栽花,出路會是甚麼?幸好政府也深明種植之難,計劃的另一部分是栽種本地常見的顯花樹木,這是較可行的做法。然而,細想一下,為何要廣植美麗花卉?若是吸引遊客,又要思考︰這真是該走、甚至非走不可的道路嗎?精於栽花者,可以是「看花不只是花」,直可看穿花這物象,而透達花、景、人之間所蘊含的精妙;又可是「看花就是花」,栽花便是鑑賞體會它純粹的美麗,不為其他。老想着旅遊、經濟,澆水施肥,是否就可種出「苗而可秀」的花朵?

杜鵑,攝於青山道

宮粉羊蹄甲,攝於荔景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