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小的空間何來的大大宇宙?


今天見工有感,百惑不解,故拋磚引玉,望君見此貼時,可留下英雄高見,讓鄙人增廣見聞。
是咁的,見工的職位是Product Designer,公司名實惠(都不怕告訴你了)。過程十分暢順,正所謂一問一答,完美對答,簡言之即是我都知道對方會問什麼,而對方亦知道我會回答什麼,是極普通的面試,這都不是重點。重點是對方為我介紹了他們公司最為驕傲的系列:窗台傢俬系列(見圖)。What the......?!!(後刪由四個英文字母組成的英文字),我的心中不禁驚嘆。而這系列的口號就是「小小空間,大大宇宙。」
記得《食神》中當周星馳的其中一句對白是這樣的:「香港是一個充滿奇蹟的地方。」,我個人認為周星馳實在走得太前,而那個用詞不是奇蹟,應是「奇則」,香港的確是充滿奇則的地方。試問世界還有哪個地方實際三百呎的空間,但告訴你「建設面積」是五百呎,而你三房一廳的窗台佔了二百呎,所以「實用面積」是三百呎?不是奇則是什麼?
在《教育的欲望》的繁體版序中,原研哉提及「幫助可能性可視化,藉以喚起人們健全的意欲。是設計師無可迴避的職責。」。讓我最困惑的是,「善用」奇則的窗台,到底還是不是人們健全的意欲?簡單而言,你我都知道奇則的窗台是地產商剝削用家空間的技倆,而設計師在這個空間完成設計(先不從美感談論好壞。),令人們覺得這個窗台這空間沒問題(或問題已解決),是不是助長地產商的奇則歪風?還是設計師己經滿足用家的需要?我沒有答案。
第二個困惑點是,設計的能力是不是只此而己?雖然設計師常常受制於生產成本、技術、資源等因素,但明明建築的時候,地產商賺少一點,建大一點空間是可行的,但卻將空間佈局得如此奇怪,然後將責任推給設計師(無論是室內設計還是家俬設計),說,「空間係得咁多,你幫我諗掟佢。」說到這兒又令我想起《食神》的對白⋯⋯「啲位有咁窄得咁窄,等啲客食完啦啦聲好走。啲飲管有咁粗得咁粗,等啲客啜一聲飲完買過第二杯。」。難道設計的能力,不能從政策、規劃著手,讓人們獲得合理的空間嗎?還是設計永遠只能合理化一件不合理的事?我再次不知道,亦無答案。
最後,分享一個近來聽到的笑話,有人告訴我香港的室內設計應該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。What the......?!!(後刪由四個相同的英文字母組成的英文字),我的心中不禁又再次驚嘆。那個人認為,因為香港的樓宇空間太小,全世界只有香港的設計師有辦法應付這麼小的空間,外國的設計師一定不能好好處理香港的房子設計。我對此不太認同,其實反過來說,如果香港的室內設計師的強項只能應付狹小空間,倒未必可以應付對大的空間。外國的獨立屋有上下兩層、天窗採光、落地玻璃、花園、車房⋯⋯(現在說是基本的房子有的配套),這些都是完全與香港三百呎截然不同的空間,外國的房子的確是有「空」與「間」的概念,而不是你看無線《安樂蝸》時吹噓,如何折疊枱櫃善用空間,如何收納升高讓空間感大增的層次。
無論折疊多少次,收納多少東西,小小的空間,都不會變成大大的宇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