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最近日誌

香港設計血淚史(上)

  大家千萬不要誤會,這篇文章不是要說明香港設計師有多辛酸,也不是要以黃子華的揶揄手法去諷刺什麼。其實也沒甚麼大不了,只是平敍一下,這幾年來所見所聞。

香港設計教育工業

  記得以前為了入讀設計課程,自己也做了很多功課,沒有畫功底的我不斷隨便找東西畫,雖然沒有甚麼系統,但過程還是享受。當收到設計學院的取錄通告知,更是非常亢奮,以為前途一面光明。沒錯,我是IVE出來的。當時IVE課程主要分為兩部分(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變),開首兩年教授設計基本知識,後兩年比較著重設計的運用。記得當年第一課就是「設計與藝術的分別」,而結論就是設計涉及商業元素,可以賣錢(我認為是多9餘的,因為這根本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範疇,這樣倒不如比較一下設計與野人生火的分別?)。

攝於沙田IVE圖書館

  那時候經常會聽到導師將IVE的學生跟理工大學的學生作比較,而且非常強調IVE的教學是非常實用,與理工大學的理論為主的教學不同,「同學仔,你出來一定可以搵到工,而且大部份老闆都比較喜歡IVE的學生。」當時有一位導師這樣說:「做設計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,你想想,當你每天可以畫東西,然後將你的概念變成產品,這有很大的成功感。但比如牙醫就很苦悶,每天只能都對著牙齒。」到今天我都沒法去感受作為一個牙醫有多苦悶,但我肯定香港的牙醫收入比設計師多,亦不用加班。這種比較的手段分為兩個層次,一、設計師比其他工種來得有趣。二、IVE的設計學生,比其他院校的設計學生來得強。我就是不停被灌輸這種思想下完成了設計學位的。

  除此之外,課程還很強調商業元素,例如有一次,我呈交玩具設計功課, 是附設一個非常大顯示屏的玩具,導師看完我的手稿後,連玩具的用法(設計概念)都沒有問就說:「怎會有家長買這麼貴的東西給自己孩子?再想過另一個設計吧。」但過了幾年當iPad出爐的時候,父母買幾千元的iPad給孩子也是很平常的事(屏幕也很大)。少開幾套模具、多顏色選擇、一物多用等等似乎已經成為設計學生的口頭禪,如何幫助企業減低成本,似乎都是每個設計項目必定有的東西。除此以外,還有一系列的工業知識及電腦軟件的技巧。「這東西是怎樣出模?」「這東西是怎樣生產?」「用什麼的物料?(當然物料是設計重要的一環,但導師關注的是物料的生產特性與價格,並非物料帶給用家的好處與感覺)」這幾條問題是導師必問的,但美感方面的教導又如何?似乎不怎樣提過,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後一年的學期尾,一位導師說我的造形欠缺美感,就花了十五分鐘在我面前解釋如何為產品造形(Forming),這是五年來唯一一次。所以我還是覺得,在我學生時代的作品造形都很不濟。這就是IVE如何營運教育工業(Education Industry)。

雖然IVE是著重設計技巧,並非設計概念,但這樣的學院內都總有一兩個清泉導師,幸得他們的悉心教導,我總算留了一點的風骨,例如:設計師是為了改善人類生活、必須尊重原創、設計承傳著文化等等。

廠佬設計師

出來工作後,發現這個世界並不是我想像這麼簡單,前途也不是這麼一面光明。首先,香港位處於廣東地區,自然有很多廠需要「設計師」,但這類設計師不怎需要創意,反而需要很多工業知識,例如:如何出減少模具、產品從哪個方向出模、包裝盒的結構強度、到底產品上使用貼紙還是絲印的警告字句⋯⋯總之包羅萬有。當工廠接到訂單時候,廠的設計師就需要用以上的知識,協助客戶(其他設計團隊)實現他們的設計,這就是所謂的OEM(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)。原創,從來不會在這裏出現。可見IVE所主張的商業元素、工業知識正在迎合某些僱主的口味。我發覺IVE與僱主也有某種微妙的關係,例如IVE還有很多與僱主合作的項目,將其納入為學生功課,簡單來說,導師會於不同的時間舉辦不同的所謂比賽,被選中的作品會有獎金,獎金是由僱主一方付出(一般來說有幾千元),同學反正都要交功課,一方面可以交功課,一方面有機會拿獎金,何樂而不為?當然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。試想想,一家企業省下聘請一個設計師的開支,只拿幾千元出來,就可以有幾十個同學為企業想設計點子,加上幾個月的設計深化(Design development),是誰何樂而不為?但此舉令設計行業失衡,試想想如果巿場上的商業項目,可以隨便給設計學生以廉價完成,一方面不尊重設計學生獲得合理回報,一方面令巿場對專業設計師需求下降,即設計師難以搵工,也意味這群被利用的設計學生將來也很難找到工作。

當然,香港不是全部設計師都是「廠佬」,還有小部份為其他類型的設計師,例如設計顧問、企業內部的設計師,自由度比較大,也比較具創意,但似乎香港的設計還不成氣候。下回續⋯⋯

文章分類

CONFIDENTIAL, Copyright © 2016 Diffangles HK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