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鹿系列.太理智

理智、理性,都可以作名詞及動詞用。間中可聽聞有人評論他人「太理智」、「太理性」,往後的解釋通常是︰「此人缺乏感性」、「只講邏輯、道理」,甚至直指冷血、不近人情。如此評論,其實誤解理性及感性。
甲、理性
撇開特定學術領域所下的定義 [註1],理智的意義是依據事實作出判斷、行動,而多於依據感受、情緒。理智的人思考時,通常考慮原則、邏輯、事實,顯得不重視感受、人際關係。
重新審視本文開首提及的批評,說人「太理智」之不當,在於誤解理智。理智的人依據事實作判斷,若他真的保持理智,必會知悉人是有感情、感受的,而這項知識他可從個人經歷及日常觀察獲得,他不會難以知道這事實(人有感受、感情)。若按上面前提推展,此人按理性作判斷時,必同時考慮人的感性,而不會視之等閒。
批評者或會回應︰「我確實曾遇理智的人運用一大堆道理,講邏輯,並且否定別人的情感。」如此不能形容該人為理智,因為他可能犯上以下錯誤︰
一、忽略人有感性的事實,而這是顯而易見的;
二、即使他認定人有感性,仍作出罔顧有關需要的判斷。
第一項錯誤即漠視事實,已是根本違反理智;第二項是即使掌握事實,仍不根據事實作判斷,也是違反理性。因此遇上此等似乎搬出許多道理,又懂得談些許邏輯、推論的人,不該批評他們太理智,而是不理智。
乙、感性
與理性相對的是感性,它是一種能力或特質,使人能從感知的途徑獲取知識,尤在文藝方面,較易取得成就。感性的人較易體察他人感受,亦有人把感性理解作感情鮮明、具感染力。[註2] 觀乎常見的論述有些人誤解感性。
香港傳媒每隔一段時間便頻密報道自殺新聞,這可能真的出現自殺風潮,也可能是在該時期傳媒認為類似事件具新聞價值。此時有人會提出「感性論述」,指出大眾應多以感性看待自殺者,而不把他們的困難看作等閒,並且分析死者自殺的原因,往往發現他們不堪社會壓力,繼而指責當今各種制度之失當、大眾眼光之畸型。這番論述多伴隨「死者好慘」、「悲天憫人」的想法,若有人認為應該更冷靜客觀地看待事件,而得出「死者可憐卻未必太慘」、「一人之死乃個人選擇」等結論時,「感性者」便直批評對方冷血、對人漠不關心,並且應「較感性地」看待事物。
多一份悲天憫人、同情心,或許可為冰冷蒼白的城市帶來一些溫情,但無助做到「感性」︰「感自殺者所感」。所謂感性,該當先揚棄個人對事物的既定想法,設身處地到當事人的處境思考。譬如學生自殺,一定是由於學業壓力?即使教育制度千瘡百孔,遺書力陳學生苦況,每一個自殺者內心的交戰、決定了結生命的掙扎,「感性者」又理解多少?在職者自殺,必出於對社會的控訴?傳媒、「感性者」轉述的控訴,是否由不幸死者提出,而自己毫無增減的?若上述問題的回應有半個「感性者」在內,難保他們提倡感性,最終只是「感自己所感」,而非「感他人所感」;利用感性的冠冕,硬套進他人的不幸中,大放感性之詞,其實是個人感覺、控訴,甚至是情緒化。
丙、非對立的成分
人的特質有多種,一人所擁有的特質也是,胡亂把理性、感性劃為二元對立,並不會正確認識這兩種特質。略分人是理性或感性,最多只是評述在該人的性格中,某種特質佔多少成分。人應該培養、擴充兩種特性,發揮其中益處,而不是粗淺地判定某特性強,要加抑制,轉而提倡另一特性。
註1︰例如有經濟學理論指人依理性而行,而人天生自私,追求最大利益,而衍生種種行為。這種理性有別於本文所談。
註2︰《國語辭典》「感性」第二條,載於http://dict.revised.moe.edu.tw/cgi-bin/cbdic/gsweb.cgi?ccd=BRJyWp&o=e0&sec=sec1&op=v&view=2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