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鹿系列.市場需要

圖片來源︰http://definitelyfilipino.com/blog/the-7-filipino-sins-greed-gluttony-and-lust/
當談論物質需要時,分辨「需要」和「想要」,再行取捨,已成為老生常談,這是勸人節儉惜物時,甚有教育意義的說法。十字街頭上,玻璃幕牆反射酷烈陽光,「市場需要」卻與上述近乎公民教育的「需要」,表示不同內涵,背後的思想更孕育「香港就是資本主義社會」、「你肯買,我肯賣」這些商界正論,拋出來金聲玉振,卻是傲慢、貪婪。
上月中,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稱政府不會限制住宅單位的面積,避免令市民損失對小型單位的選擇,無意打擊發展商推出一百餘平方呎的「納米樓」。陳茂波認為某些年輕人對小型單位有需求,不宜剝奪他們選擇以較低廉價格買得單位的機會。看來陳局長是深識時務、體恤民情的父母官,其情之殷切,媲美為子女付首期的家長。
就在陳局長這番言論問世後兩週左右,發展商俊和發展集團推出新樓盤,大部分單位不足二百平方呎,最小的則是一百二十八平方呎。發言人稱年輕人需要的是一間房;又言紫禁城偌大,皇帝卻只睡在龍床;甚至以智能手機為喻,指手機體積細小,卻令人享有很大的空間。發展商重新詮釋日常詞彙之創意,以及看待居所的豁達氣魄,恐怕螻蟻港人都無法企及。
陳茂波及俊和所講的需要,到底有多少是真實的?年輕人、他們的父母以及其他待置業者希望購買蚊型單位,不是供人住的單位昂貴得超乎常理,而是他們本愛住在床位大小的房屋中?蚊型單位沒有能用的廚房,皆因香港在職人士少煮食,這可歸咎於他們懶惰、不注重健康、缺乏自理生活的能力,但與鼓吹消費、工時過長等商界製造的社會問題全無關係?年輕人追求獨立空間,渴望離開原生家庭,其中包含多少家庭不睦,而導致異常的單身獨居,推高細小單位的需求,這些又是合理不過,待政府、發展商「回應」的需要?諸如上述,有多少所謂需要是被扭曲,或被誤導、逼迫而生的?
有一個談銷售「技巧」的故事被奉若神明,故事講述多個推銷員向和尚賣梳,各有不同業績。業績佳者,原來是勸誘和尚把梳製成紀念品,令善信結善緣、積福德。這個故事被人讚許為「突破固有思維」、「掌握客戶心理」、能「創造需要」。好端端純淨的需要,竟可無中生有;佛門清淨寡慾,竟成推銷奇技淫巧的表演場地。
似乎在商業主導下,在商只言商、肯買肯賣是不變法則,連政府也無意改變現狀。究其底蘊,是為了滿足部分人的「想要」,可以創造、曲解、漠視更多人真正的需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