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最近日誌

成功此去無多路


聲明︰本文引述陳同學的創業故事,資料來自近日報道,有關傳媒包括《香港01》、《明報》、《星島日報》及《大公報》,若以下內容與事實不符,請恕未能親身訪查真相。

  早前《香港01》報道一名大學生創業,標題引用該名學生的語句︰「人生就是不停玩命」,是何等引人注目,只欠一句「令十三億人都驚歎」,奈何細看報道,只能概嘆這故事平平無奇。

  報道交代主人翁陳同學是末代高考生,成績未如理想,只能報讀自資院校的課程。他一面讀書,一面自修新高中課程,準備應考文憑試,溫習時間是朝九晚十一。陳同學在文憑試後入讀科大理學士,《香港01》指再經「龍爭虎鬥」,陳同學獲准主修號稱「神科」的風險管理及商業智能學。雖然旁人認為金融是理想行業,但陳同學不以此為畢業後的歸宿,矢志創業,報道形容這是他「又一次離隊」,何者是首次?考文憑試?修讀自資課程?還是讀所謂「神科」,而不趁早炒樓?報道未交代。

  陳同學白手起家,開發手機應用程式,該程式讓客戶在七日內收聽不同錄音,幫助安睡,從而提升精神健康。報道最後意圖畫龍點睛,引述陳同學Facebook的文章。該文章題為「人生就是不停玩命」,報道引錄的文字如下︰「玩命有兩種意思,一是做一件旁人以為不是『正路』的事,二是不跟大隊,拼命地做自己想做的事。」

  於此複述,固然冗贅,惟盼讀者稍抽離報道的渲染功夫,審視這故事。大談「非正路」(報道中的意思是「不如常人」)、「玩命」、「不跟大隊」,其實主人翁仍不脫離大隊,報道的焦點更只依據俗套的標準。

  陳同學在高考失利,報讀自資課程,而非經由聯合招生進修資助學位課程,路途不平順,卻也是大部分年輕人的處境,據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在二零一四年所指,一三、一四學年有23%適齡學生修讀資助學位課程,表示不走此路者是大多數。直升資助學位的路不通,開出修讀自資學位的路,但那不是心儀科目,決意再戰大學入學試,令人困擾的是毅然撇下僅有的自資學位,風險太大,於是騎牛搵馬,一面繼續修讀自資課程,一面自修考大學,也是正常,例子俯拾皆是。恰巧學制改動,由高考轉考文憑試,時勢使然,仍屬正常。

  陳同學刻苦力學,夜以繼日溫習,最終得償所願,修讀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科目,這種寢寤見之的祈求,無他,是畢業後前途光明,而不須計較讀大學是否增益思維、進修學問,這是平常人的道路。很多學生以成為大公司、政府僱員為目標,陳同學創業,好像另闢蹊徑,看似較上述幾項不尋常,他的決定如何作成,不得而知,但現在獲不同傳媒採訪,其中《香港01》更把他捧成青年創業傳奇,背後評定的標準仍是能否賺錢、在社會是否具名望,這些準則在香港是多符合所謂「成功的正路」,不禁令人發問︰「今時今日,創業有何新奇?」必須肯定陳同學的優良特質,但講了半天,故事各部分與常人所做所想沒有多大差距,談不上「玩命」、「不跟大隊」。

  可憐年輕人,被傳媒吹捧到頂,大詡特立獨行,究竟還是依據既定的成功準則而判斷。綿羊走到遠處吃草,吃得飽足,牧人過來撫摸,溫煦淺笑,告訴牠很幸福,可是羊仍在欄圈裡,而且甚麼是羊的幸福?牧人一早烙印在羊身上了。

文章分類

CONFIDENTIAL, Copyright © 2016 Diffangles HK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