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其建屋,不如重建思想

圖片來源︰https://www.c2educate.com/blog/the-method-to-the-madness-of-the-teenage-brain/
市區重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在四月三十日,於該局網誌發表文章,提出本港可以運用創意,解決土地、住宅不足的問題,改善居住質素。不久,他被批評支持發展商興建面積小於正常的「納米樓」,他在五月七日再度發文辯解,指自己並不支持興建納米樓。雖然從韋志成列舉市建局的數據、工作而言,納米樓一事可暫且放過他,但這番澄清與近年官員、社會賢達的「第二次言論」一樣,立場好像再度表達,卻不見思想上有何可取之處。
於四月三十日發表、名為〈創意運用空間,改善居住質素〉的文章約2,500字,其中談及納米樓的部分有640字,只佔全文約四分之一,但這成為韋志成所謂「錯誤的焦點」也不無道理,他提及︰
「在地價和樓面呎價高企的情況下,為迎合市場需求和市民的購買力,發展商因而在單位的面積空間上作出調整,增建較多細單位供應;而熱烈的銷售反應,亦顯示市民對房屋的強大需求。」
其中思路是︰土地有限,很多人上樓無期,住屋需求持續上升,發展商於是在有限的土地內推出細小單位。這些較小甚至異常細小的單位仍不乏問津,銷情熱烈,反映市場需求非常大,可說是市民渴求這些單位。市場需求獲得驗證,可見這是正確的道路。
韋志成還認為「創意運用空間」可有以下具體辦法︰大廈設「共用儲存空間」,用以放置不是四季常用、佔用較多空間的物品,讓住客不用租借迷你倉,並釋出住宅空間。韋志成又稱「很多家庭」習慣「有需要時」送衣物往洗衣店磅洗,也因應市民工作繁忙、家庭成員不多等社會發展趁勢,可以在大廈設置自助洗衣設施,作為公共洗衣房,節省家庭空間。
奇談怪論,惹君一笑,也未嘗不可;自詡為富創意,就是大言不慚。韋志成的構想是否可行,還大有討論餘地,但背後的思路,才值得批評。迷你倉大行其道,租用者是甚麼人?會是等上樓的嗎?其中包含多少是消費過度造成的需求?消費過度又緣何產生?部分家庭之所以「有需要」磅洗,根本原因是甚麼?是他們懶惰?如此早該實行提倡自理的基礎教育。是工時過長?要把衣物搬來扛去,付錢託洗,這比在家洗衣晾衫,快活多少?有幾多家庭樂此不疲?
社會某些現象的確反映一些人的生活特點,其中還包括扭曲的需求。如果港人作息平衡,可兼顧家庭生活及自理衣食住行,大概少有付託洗衣的需求。家庭成員日趁減少,也提升對小單位的需求,但夫婦不生育,也有出於對經濟前景悲觀、擔憂社會動盪、鄙視現行教育制度。有人卻一言以蔽之,只講年輕夫婦以二人家庭較多,是以蠡測海的觀察;再推論這些家庭的種種需要,更是無視多重社會問題,痴人說夢。
市建局自稱「理想」是「為香港締造優質的城市生活,令我們的世界級都會充滿朝氣,成為更美好的家園。」把韋志成澄清又澄清的話閱遍,最多只可洗脫市建局及他支持納米樓的嫌疑,仍看不見迎合既有體制、對日常生活小節也擔憂的生活模式是如何優質、世界級、充滿朝氣或美好。在正視大眾合理的生活前,談需求,講市場,論政策,也不過是空中樓閣,只能緊追既得利益者的屁股,再往上貼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