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最近日誌

活活醜化城門河計劃

  近日,筆者發現在城門河的三座橋,分別為沙燕橋、翠榕橋、瀝源橋忽然安裝了LED燈。翻查沙田區議會網頁,該計劃名為「活化城門河河濱沙田市中心段」(註1),網頁說明這項目旨在「在瀝源橋、沙燕橋和翠榕橋上安裝具特色的新燈飾系統。3條橋樑的燈光會互相配合,使燈飾系統更為美觀及統一,並可按需要於特定時間展示特別燈光效果。」。筆者曾到現場觀察,這個燈光設計是分別以紅、綠、藍這三種光三原色(RBG)以大概六秒時間轉換一次,轉換後又停留大概六秒時間,三色互換。從遠處看來,還以為自己走進國內的妖艷低俗紅燈區,現場只欠幾個大媽穿著三點式扭動身軀。

(實景影片︰https://youtu.be/iiQXurw33VQ)

  引用胡恩威先生在《香港風格3——城巿應該是這樣建成的》的一句話:「要分析一幢公共建築的設計,可以考慮以下幾方面:(一)建築物的社會功能與其設計概念的關係;(二)建築物與周遭公共空間的關係;(三)建築物外表的設計語言,與其內部的關係。」,我認為幾乎任何公共設計都可以同樣方向分析,我們就試以這三個方向剖析這燈光設計。第一,據沙田區議會網頁說明,燈光設計的社會功能與設計概念,是裝飾、美化,但選擇燈光顏色的準則是甚麼?背後有沒有設計概念?紅、綠、藍與沙田這地區關係有多大?如果連這些基本的設計概念也沒有答案,難以談上能達到「美化」這社會功能。第二,燈光設計與周遭公共空間的關係,從上面片段可見,周遭的環境是以橙黃色的街燈所組成的(是香港一般常見的街燈顔色),紅色與橙色的街燈配搭下,雖然彼此是鄰近色,但令人覺得紅色太顯突出,並不和諧,這與紅色的特性有關,顏色學一般認為紅色帶給人血、危險之感,所以交通燈也是以紅色為停止指示,亦有說法指紅色的速度較其他可見色快,會較快進入人的眼晴,所以人眼第一時間會注視於紅色之物;當綠色與橙色配搭時,它們既不是鄰近色又不是對比色,令人有種莫明奇妙的感覺;當藍色與橙配搭時,雖然藍色較之前兩種顏色暗,但由於彼此是對比色的關係,亦沒和諧協調之感,總括來說,與周遭的公共空間格格不入。第三,燈光設計的外表設計語言(由於內部結構沒有顯示人前,所以可以忽略),燈光由一條線或點狀燈頭(沙燕橋部份)表達,加上實色及機械式的漸變效果,我認為其設計語言的使用低俗。其低俗在於沒有經過仔細的考量,那種隨處可見的光三原色,泛用於任何LED產品之上,包括演場會螢光棒、浴足店招牌、閃光兒童鞋、滑板車輪等,將它放大至一條橋的長度,實在極為低劣。

  那麼怎樣才算好的設計呢?不如我們看看英國怎樣處理橋的燈光設計,以下片段攝自泰晤士河。

(實景影片︰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9l4RoHr0Tv8)

由於篇幅所限,難以將每條橋的燈光品評一番,但總括來說泰晤士河之橋的燈光顏色柔和,能配合周遭環境,光的強度亦適中,不會太顯突出,亦有不同的組合方法突顯橋的特色,例如有時會於橋底打燈,有時會於橋柱打燈等。相較之下,城門河被「活化」後的橋就顯得庸俗不可耐。值得一提的是,於二零一六年,泰晤士河橋上十七座橋的燈飾設計曾辦過公開比賽(註2),其中有些方案亦做得很不錯,但反觀香港的區議會,不會為這類公共設施公開辦比賽,發現社區需要設計時,只顧草草了事,納稅人的錢就花了,但又不見得有何美化、功能可言。沙田地理環境得天獨厚,被城門河分隔兩岸,巿民由住所出發,幾步之遙就可到河邊休憩,三座大橋座落沙田的中心,長度亦是香港少見,所以好的設計在此尤其重要。

  真難想像居民每逢遙望窗外或步行經過,都要對著這幾條巨型的低俗LED條,日子是怎樣捱得過。


文章分類

CONFIDENTIAL, Copyright © 2016 Diffangles HK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