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最近日誌

人生在世,並不一定涼快


圖片來源︰http://maxpixel.freegreatpicture.com/Thorns-Sun-Landscape-Sky-Red-East-861210

  六月六日《香港01》報道本港連續六日錄得三十三度高溫,訪問數名環保人士,他們表達關於市民開冷氣的意見。報道特別強調林超英的說法,列他為標題人物。有關意見似乎觸動了部分網民敏感脆弱的神經,在討論區及Facebook專頁中對林超英大加鞭撻。

  先看報道中林超英的說法,他堅持不開冷氣,面對酷熱天氣,降溫的方法是開風扇、以濕毛巾抹身、用花灑沖身,並指出流汗只是身體調節體溫的自然反應,可助排毒,焗桑拿正是此舉,又稱流汗不是罪,不是骯髒,宜調整心態。持類似建議的還有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及350香港聯絡主任古偉牧,他們認為市民不宜盡開冷氣,可以交替使用風扇及冷氣,又可在家具上鋪涼席、拉下窗簾,總之要旨仍是減少依賴冷氣。

  網民的意見紛紜,以批評林超英的居多,見於連登論壇及「香港on9協會」的Facebook專頁,他們都無視余遠騁及古偉牧的意見,因此也失卻報道的主旨,把焦點落在「大熱天時,汗流浹背,仍不開冷氣」之上,於是除小部分網民認可林超英的行為外,其餘大部分評價都是負面,例如指林超英是「環保膠」、「以己度人」、「廢老」,並要「聲討偽環保人士」;或說自己大汗、要穿制服上班,林超英退休,生活固然自在;甚至反問「我沒有下一代,為何要環保?」每人多則三四句,少則三四字,又發一則留言,儼然一個個隱世高人,言簡論精,參差斑駁,交織成滑稽的評論網絡。如此評價暴露好一群網民的兩大問題。

  第一,他們缺乏聆聽,未理解就評論,流於主觀。報道中林超英只是呼籲港人心態要調整,包括流汗不太差,也有不少方法可取代開冷氣。減少使用冷氣之逼切,源於它耗電甚鉅,也加劇城市的熱島效應,林超英也用電風扇及用水沖身(潔淨污水需耗電),同樣要用能源,但權衡過後,這總勝於使用冷氣。此外,報道還引述余遠騁、古偉牧的建議,說法與林超英相近,因此報道的主旨應是輯錄環保人士對節約能源及控制室溫的建議,該建議是市民不宜認為任何時候必開冷氣,可多考慮其他辦法。網民並沒有這層理解,反被一句「勿開冷氣」觸怒龍顏,就劇烈反擊,並無討論箇中方法是否可行,而認定對方是叫所有人不開冷氣;又不論「心態調整」是否恰當,以既有心態判斷,更顯頑固;還有按別人的背景粗淺評斷,如指摘林超英是「廢老」,說他退休便有足夠條件忍受暑熱。更甚者,有網民批評林超英反對開發郊野公園、在「不適當的時候」發出黑色暴雨警告訊號,還在大談環保。這等人連談論的對象也搞不清楚,根本無資格參與討論。

  第二,網民眼見高尚者,並不會欣賞,反而指責取笑,缺乏自省上進的能力。林超英主張不開冷氣,即是他能減少倚賴冷氣至完全不用的程度,他寧願忍受炎熱,又或認為炎熱也沒大不了,這些是港人該反省之處︰自己是否太慣於舒適?作出某行為時有否考慮對環境的影響?要在舒適及保護環境間折衷,自己有否足夠的知識?是否願意多花心思解決問題?事件中的網民似乎視這些為過慮,眼見他人做到自己所不能的,就評斷對方為「以己度人」、膠前膠後,只須把對方打成異於常人、脫離一般人所謂的現實,便可抹殺所有討論的餘地。如此思考模式,並不限於今次事件,由此作出的膚淺評價俯拾皆是,長此下去,腦筋自然堵塞了。

  或許有人還可論香港的建築物大多忽略通風、微氣候等因素,主張少開冷氣不切實際。可是報道中三人所言的關鍵是「減少」開冷氣,並且多思考可行出路。一向自詡具創意的香港人,不辨討論的重心,再講技術及政策層面的事,也只能把話題越扯越遠,與上述不知討論對象的愚民相距不遠。

  又有人可說︰「網民的質素如何,我們不是首次認識,何必大驚小怪?」見怪不怪是淡定抑或冷淡,自可判斷,網民是社會上的公民,也有理智優秀者,但遇見本文所論那種,可見他們習慣亂發謬論,正反映某些公民的質素與此不相上下,這直接影響公眾日常討論議題的質素。如果網上有眾多人日夜憂國,網民思考的品質是一個值得擔憂的課題。

文章分類

CONFIDENTIAL, Copyright © 2016 Diffangles HK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