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最近日誌

太空人與翻譯中文


  大陸神州十一號太空船與天宮二號人造衛星成功對接,當神州多少號的數字多得漸教人遺忘,傳媒報道的「航天」員某某、在「航天」科技、「航天」史上「標誌」甚麼「里程碑」,仍然不絕於耳,恍如鸚鵡學舌,一叫便是整天。把太空人喚作航天員,香港人是否已習慣?

  考究「太空」、「航天」兩詞,便會發現「太空」意義較長。「太」表示程度之深,如「太高」、「太多」,作形容詞時表示在一般程度以外、極,如「太古」是唐虞以前、極久遠以前;「太學」是古代的最高學府。「太空」是地球大氣層以上的空間,可謂「天空以上的天空」,由於大氣層外的空間與大氣層所包圍的空間,狀況不同,要穿越大氣層,也不是靠民航飛機就可成事,以「太空」一詞表示這不是日常可見的天空,實屬合理,也由此,在太空區域工作的人,就叫「太空人」。

  反觀「航天」,不過是在天空航行,這天空只表示地面以上的空間,與「太空」以大氣層為界限,意義明顯較含糊。若說「太空人」只說「在太空工作之人」,沒有「航天員」表示飛航這具體行為,也不見「航天員」意義較佳。太空人在太空的工作不只航行,還包括進行科學實驗、採集在宇宙所得資料、維持太空裝置運作等,航行的工作大致由運輸工具及地面控制人員完成,不見「航天」對太空工作描述之具體準確。

  若意義之高低,是如此容易說明,香港一向又只有「太空人」一稱,為何現在「航天員」滿街飛?只怪主流傳媒對於大陸用語甚不在意,以為同是「中文」,就搬字過紙,豈料原來這般所謂中文,也須翻譯。其實北方語文在字體、語音、內涵等方面都不可與正統中文比擬,遑論優美典雅。部分傳媒則早被收編,以文飾中共用語為諂媚,以傳播單一思想為職志,對於土共詞語,不但照單全收,還如怪獸家長學時髦,早已催逼記者「車同軌,書同文」。

  一個詞語之差異,當然可以輕鬆放過,只怕是面對一大堆詞語時,處理方法亦是如此,伴隨而來、傳入香港的還有剝奪中華文明的詞彙、低俗的品味、空洞的思想。語言是思想、文化的載體,要令人變得愚蠢貧乏,限制語言的表達能力是重要一步。在這方面,香港要標誌多少個里程碑?但願香港可紮實地重建正統的中文,別再射上太空,告別航天。

文章分類

CONFIDENTIAL, Copyright © 2016 Diffangles HK

bottom of page